“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,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”。
這是英國著名供應鏈管理專家馬丁·克里斯托弗在1992年下的論斷。
時至今日,這一論斷已成現實,不論是BAT各自入局新市場,拓展供應鏈,延伸觸角,還是各領域翹楚憑借敏銳的洞察力,紛紛向供應鏈端延伸——供應鏈,儼然已成為當下最熾手可熱的提法。
在餐飲行業,供應鏈尤為重要,海底撈、西貝、黃記煌等都嘗試著向供應鏈端延伸,其中,目前經營店面達600多家的黃記煌搶先入局餐飲供應鏈,被業內人士看做是“無法復制”的供應鏈模式。
在黃記煌方面看來,“餐飲供應鏈,很可能是解決目前中國餐飲企業成本、管理以及食品安全等諸多議題的關鍵切入點?!?/span>
供應鏈,對餐飲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?
用行業專家的話來說,當你的品牌規模小,或許一張銷存表就能滿足平日的進貨;但是當你的品牌足夠大,決勝的關鍵或許就在供應鏈。
目前,國內餐飲供應鏈主要包括產地源頭直供模式、批發市場自采模式、第三方專業服務模式等三種服務模式,但不論采取哪種服務模式,業界專家指出,餐飲原材料生產體系對供應服務的要求很高,餐飲企業都需要從源頭確保食材的標準化供應,從而實現菜品的“原汁原味”呈現。
而這就考驗餐飲企業對上游食材供應鏈的把控能力,作為目前經營店面已達600多家的餐飲企業,黃記煌就十分重視對原材料的標準把控。
據介紹,黃記煌建立了自己的符合國家食品質量認證標準的調味品生產基地,其基礎調味品的供應商全部來自于國內外一線品牌。
黃記煌物流運輸涵蓋冷凍、冷藏、常溫三種運輸形式,為了確保相關原材料的配送,真正將標準化操作落實到各個門店,黃記煌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西安等大型城市都建有自己的倉庫,以這些倉庫為站點配送到周圍的城市,縮小了配送半徑。干線物流和支線物流保證全國店面的配送及時順暢,從而建立了真正的覆蓋全國的配送網絡。
黃記煌三汁燜鍋鍋底營養搭配的蔬菜瓜果,像胡蘿卜、洋蔥、紅棗、大蒜等,一般均由各加盟門店自行采購。但據黃記煌相關負責人介紹,盡管這些材料不是統一配送,但總部對加盟商在這些原料的采購上也有明文規定,強調必須從正規渠道采購,且保證新鮮的,質量監督員也會不定期到各個門店進行抽查。
從品類現有集中程度、產品標準化進程以及供應穩定度來看,相較于調味品、蔬菜這些較好把控的餐飲原材料,牛羊肉、海鮮、鮮農產品供應服務難度大,豬肉、冷凍品、干活供應服務難度其次。
在這一點上,為了取得高品質且價格合理的食材,黃記煌都是從廠商直接采購,對供應商有著嚴格的刪選和考核,不僅檢驗產品,更對供應商的源頭和產品生產過程進行檢驗,同時對每批次產品進行嚴格檢驗,實現產品的可追溯。
充分整合社會資源,讓一流供應商成為黃記煌的后廚房,是黃記煌實現餐桌食品安全,保證出品品質和口味的市場戰略之一。
做好供應鏈,黃記煌先發優勢不可不說?
數據顯示,美國市場餐飲供應鏈市場的領先者Sysco年營業額為444億美金,占據美國市場的25%的份額。
與美國市場相比,中國餐飲供應服務集中程度較低,用專家的話來說,未來,餐飲市場對上游供應服務的需求將強勁增長。
目前來看,黃記煌對餐飲供應鏈的布局顯然已經走在行業的前列,這或許與其獨特的加盟商模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
一直以來,談到國內餐飲市場,供應商與餐企之間的“斗智斗勇”太普遍了,餐飲企業將供應鏈做大做強,首先能夠確保的便是自身的話語權。相反,餐企自己都不重視供應鏈,就只能按照別人的規則和玩法,那么話語權就在別處。
黃記煌之所以能順利實現供應鏈各環節的完美閉環,源于其對自身加盟商的嚴格篩選。
如其創始人黃耕所說,“并不是給錢就能加盟,而是要求加盟商的經營理念與思路必須要與公司的長遠發展相吻合,在談加盟的時候,我們會更多地考察加盟商對黃記煌的經營思路和對未來發展的看法?!?/span>
具體標準包括,能否堅持品牌建設的目標,堅持操作標準,有建立現代化餐廳管理體系的意愿同時兼備能力。
經過幾輪大浪淘沙似的篩選,目前黃記煌經營店面已達600多家,加盟商就像黃記煌的家人一樣,遍布了全國包括西藏在內的各個自治區省會的200多個城市,并已成功進軍海外市場。目前已在臺灣地區及澳大利亞、加拿大、美國、印度尼西亞、泰國等多個國家開設了十多家店面。
隨著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日益加強,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提升,餐飲市場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,屬于中國餐飲企業的春天來了。
當下,餐飲連鎖化、品牌化發展趨勢明顯,在上游供應鏈服務的強勁需求的推動下,市場還有足夠的空間留給洞察行業先機的行業推動與整合者,或許,這才是屬于餐飲行業真正的廝殺,隨著黃記煌、海底撈等各大品牌企業向供應鏈端延伸——屬于餐飲行業的風口已經在路上了,值得期待。